外陰白斑病,臨床上的正式稱呼為:外陰營養不良或外陰癌前病變,是一種細胞發生病損引起的疾病,由于細胞的病變,無法從體內吸收營養,造成患者的身體抵抗力和恢復力下降,多年的患病導致了患者的各種婦科疾病的伴發,如:皮膚表面的硬化,粗糙,瘙癢,潰瘍,皸裂等, 重度患者還伴發有外陰的萎縮或增生,由于80%以上的患者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外陰皮膚變白,或花白,我們俗稱其為:外陰白斑濟寧醫學院附屬醫院皮膚科孫心君
病因病機1、陰部感染及炎癥刺激:這是外陰白斑的主要原因,由此發病的患者占50%左右。造成外陰感染及炎癥刺激的因素很多,如平時衛生習慣不好、不常用 pH4弱酸配方的女性護理液清洗外陰,穿化纖內褲、衛生用品不潔凈、浴池洗澡、浴場游泳等導致陰道炎癥,如不能及時得以治療,炎性分泌浸潤到會陰部,長期感染刺激,會使皮膚及粘膜受損,發生紅腫、潰瘍及變性,這就會逐漸發展成為外陰白斑。
2、內分泌失調:由于內分泌腺體及組織自身發生病理變態,或者因遺傳、酶的缺陷及免疫功能等原因等原因引起內分泌紊亂而導致內分泌疾病。通過氚(h3)標記胸腺嘧啶的測定,認為真皮中存在一種能抑制表皮細胞分裂生長僅作用于表皮局部具有組織特異性的蛋白質激素,稱為抑素,它使局部結締組織增生和該處表皮代謝的刺激之間失調導致外陰白斑。
3、遺傳因素:外陰白斑病患者約10-30%。是由于遺傳引起,遺傳引起的外陰白斑病以萎縮型為主,患者以幼女為主。臨床中對15歲以下患者應首先注意遺傳因素,詢查其父母家族中有無外陰白斑病患者。
4、其他疾病:如患糖尿病、白癜風、外陰濕疹、外陰瘙癢等,如亂用藥物、治療不當,也可能導致或加重白斑病的形成與發展。
造成外陰白斑的原因有多種,但是最主要的原因還是陰部感染和炎癥刺激引起。所以女性朋友在平時生活中一定要多注意,以減少感染還有積陰道炎癥的發生。這就需要從衛生、飲食等方面來做起。
總述外陰營養不良會造成局部病變,根據其組織病理變化的差異,分為增生型營養不良、硬化苔蘚型營養不良、混合型營養不良。
外陰白斑類型 外陰鱗狀上皮增生
是以外陰瘙癢為主要癥狀但病因不明的外陰疾病。雖無導致此病發生的直接原因,但外陰局部皮膚長期處于潮濕狀態和陰道排出物的刺激等解剖生理因素可能與其發病有關。此病多見于絕經后女性,但亦可發生在生育年齡。
外陰瘙癢是此病的主要癥狀,患者多難忍受。由于搔抓局部時刺激較大的神經纖維,可抑制瘙癢神經纖維反射,患者瘙癢可暫時得到緩解,但搔抓又可導致皮膚進一步的損傷,從而觸發新的瘙癢反應以致瘙癢更劇,形成惡性循環。
外陰的病損范圍不一,主要累及大陰唇、陰唇間溝、陰蒂包皮、陰唇后聯合等處,長呈對稱性。早期病變較輕時,皮膚顏色呈暗紅色或粉紅色,角化過度部位則呈白色。由于長期的搔抓和摩擦,皮膚增厚似皮革,色素增加,皮膚紋理明顯突出,皮嵴隆起,呈多數小多角性扁平丘疹,并群集成片,出現苔癬樣變,故臨床上亦稱此病為慢性單純性苔癬。由于局部潮濕、搔抓和摩擦的程度不同,以及對局部用藥的反應不一,患者不同部位的病損形態有差別,嚴重者可因搔抓引起表皮抓破、皸裂、潰瘍。
外陰硬化性苔癬
是一種以外陰及肛周皮膚萎縮變薄為主的皮膚病。雖然病因不明,但有家族遺傳史。還有學者發現患有此病者通常還合并斑禿、白癜風、甲狀腺功能亢進癥或減退等自身免疫性疾病,說明此病與自身免疫力有關。
混合型營養不良
陰白斑病增生型和萎縮型患者的病情發展到中期至后期,一般會出現兩種類型混合癥狀。病理表現為,混合型營養不良。
階段癥狀增生型外陰白斑病各期典型癥狀
I期增生型:主要癥狀是外陰瘙癢,部分患者瘙癢劇烈,晚間瘙癢加劇,常因騷抓可引起紅腫和潰破,可有燒灼等不適感。
Ⅱ期增生型:在Ⅰ期癥狀基礎上,病變區皮膚出現角化增生,外陰皮膚局部出現輕度色素減退(一般多出現在大,小陰唇內側),成點狀或白色小丘疹樣,表面呈霜樣白變。
Ⅲ期增生型:皮膚角化增生嚴重,角化層反復脫落,或因搔抓引起外陰虹腫、水腫、皸裂、潰破糜爛,可有瘙癢伴隨疼痛感覺,患者感覺癥狀劇烈,但此型患者治療效果迅速,就像中醫“陰斑散”一個療程內約85%患者癥狀基本消除,
萎縮型外陰白斑病各期典型癥狀
Ⅰ期萎縮型:主要癥狀不明顯,部分患者有輕度瘙癢,無白色病變出現,外陰有不容易被肉眼發現的萎縮。
Ⅱ期萎縮型:典型癥狀是外陰有輕度肉眼可見萎縮,一般從大、小陰唇,陰蒂開始。大、小陰唇彈性降低,表面皺褶減少或無皺褶.外陰瘙癉比較輕微。因萎縮可有外陰干燥,性生活不適等感覺。外陰皮膚局部出現色素減退,成點狀多發或片狀。
Ⅲ期萎縮型:癥狀嚴重。外陰大陰唇扁平,小陰唇消失,陰蒂萎縮變小或粘連。尿道口萎縮,嚴重時小便失禁,陰道口萎縮,性生活困難。部分患者波及肛門白斑及萎縮,引起肛周皮膚無皺褶,彈性降低,引起大便時肛裂。約50%患者外陰皮膚出現大面積色素減退。 混合型外陰白斑病癥狀表現
外陰白斑病增生型和萎縮型患者的病情發展到Ⅱ期后期至Ⅲ期,一般會出現兩種類型混合癥狀。
此文章內容僅代表醫生觀點,僅供參考。涉及用藥、治療等問題請到當地醫院就診,謹遵醫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