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腫瘤掛上鉤的疾病,都是不容忽視的,椎管腫瘤亦是如此。由于椎管腫瘤發病位置、類型的不同和多樣性,導致椎管內腫瘤很容易和其他的疾病相混淆,也很容易被誤診,對疾病的治愈產生很大阻礙和影響。所以,了解椎管腫瘤被誤診的一些常識很有必要。
椎管腫瘤最容易和哪些病種相互混淆呢?
1、退變性疾病,頸椎病也有頸肩部疼痛及感覺異常等表現,但感覺障礙往往不規則,少見有括約肌功能障礙
X線平片或MRI掃描顯示頸椎骨質增生或有椎間盤脫出。腰椎間盤脫出:青、壯年多見,患者多有腰部外傷史,以腰L4-5或L5-S1椎間盤脫出最常見。患者有單側坐骨神經痛,直腿抬高試驗陽性,直立或活動時疼痛加重,臥床休息后疼痛減輕。脊柱有代償性側彎。脊柱X線平片可見椎間隙變窄;MRI特征性地顯示椎間盤呈鳥嘴狀向后突出或髓核脫入椎管內而使神經根受壓。
2、急性脊髓炎,起病較急,常有全身不適、發熱、肌肉酸痛等前期癥狀
脊髓損害癥狀往往驟然出現,數小時至數天內便發展到高峰。受累平面較清楚,肢體多呈弛緩性癱瘓,合并有感覺和括約肌功能障礙。脊髓蛛網膜下腔無阻塞,腦脊液白細胞數增多,以單核及淋巴細胞為主,蛋白質含量亦有輕度增高。若細菌性所致者以中性粒細胞增多為主,蛋白質含量亦明顯增高。MRI除可見脊髓腫脹外,無脊髓壓迫征象,由于急性脊髓炎在4~6周內病變呈進行性發展,故發病6周左右復查,可見脊髓病變范圍縮小,信號強度減低。
3、神經內科疾病,多發性硬化
患者癥狀波浪形進展,激素治療有效,除了仔細詢問病史和查體,以了解病程呈波浪式進行性加重和發現感覺障礙外,還在于臨床醫師的高度警惕性,對疑診患者進一步作MRI。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病變主要累及脊髓前角細胞、延髓運動神經核及椎體束。因此以運動障礙為主,一般無感覺障礙。早期可有根痛,其特征性表現是上肢手部肌肉萎縮和舌肌萎縮,嚴重者有構音困難。病變以上運動神經元為主時,腱反射亢進。蛛網膜下腔無阻塞,腦脊液常規、生化檢查正常。脊髓蛛網膜炎:患者存在結核性腦膜炎史或病前感染發熱史,病程較長,脊髓受累范圍廣而不規則,癥狀多樣化,CSF中蛋白質輕度增高和白細胞增多,以及MRI上脊髓呈輕、中度增粗,而無明顯脊髓空洞形成,增強MRI上病灶無強化時,需考慮脊髓蛛網膜炎診斷。
了解椎管腫瘤與被誤診為其他疾病的差別,還是無法杜絕誤診的可能性,下面再為大家介紹一些在椎管腫瘤診斷中常出現的失誤。
1過分依賴影像學檢查結果
隨著影像學技術的發展,CT已成為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癥的重要手段,但有的臨床醫生忽略對臨床資料的分析,完全依賴影像學檢查結果,這是臨床誤診的重要原因之一。且CT檢查對腰椎管內腫瘤的診斷不及MRI,影像學醫師診斷經驗不足也是造成誤漏診的原因之一。
2忽略病史和體征
忽視了病史的采集,如是否有外傷史、腰腿痛的性質及部位,是否有肋間痛、排尿困難、下肢無力等癥狀;或未行必要的體格檢查,如直腿抬高試驗、膝跟腱反射、肌力檢查等。典型的根性放射痛、直腿抬高試驗及加強試驗陽性是腰椎間盤突出癥主要診斷依據。
3診斷思維誤差
部分醫生對外院已診斷為腰椎間盤突出癥者產生慣性思維,先入為主,盲目信任外院診斷,不對病情演變仔細分析;或診斷中簡單運用“一元論”,忽視多種疾病并存的可能,這些都是造成誤診或漏診的原因。
通過上面的幾種疾病的鑒別診斷和誤診原因,相信大家對于椎管內腫瘤的認識更加深入了一些了,雖說椎管內腫瘤是很嚇人的一種疾病,但相較之下,被誤診才是最為可惜的。
此文章內容僅代表醫生觀點,僅供參考。涉及用藥、治療等問題請到當地醫院就診,謹遵醫囑!
請務必在就醫后進行投票,以保證結果的公平、公正。